COVID-19 廣傳下,人類、水貂或任何動物,都要慎用疫苗
COVID-19(武漢肺炎、新冠肺炎)除了人類以外,也能感染多種動物,其中水貂(mink)受害慘重。 已知多種動物會感染 COVID-19,養殖水貂受害慘重。圖/envatoelements 可以避免重症,但是能減少多少傳染? 疫苗為了阻止疫情被大量使用,人類之後,水貂等動物的疫苗預計也將問世。疫苗接種策略的討論不少,同樣值得注意的是,若是錯誤使用疫苗,反而會造成更多危害。...
View Article你會為了鮭魚改名嗎?人們如何決定要「同鮭魚盡」|【科科齊打交】
尋鮭啟示?壽司郎行銷手段引發改名潮 本月 15 號,臺灣壽司郎推出「愛的迴鮭,尋人啟事」這項優惠方案,方案主要表示,三月 17 到 18 號如果消費者名字中有「ㄍㄨㄟ」「ㄩˊ」的同音,到壽司郎消費,同音一個字可享消費九折,若同音兩個字則可享結帳五折,若名字為「鮭魚」者即可免費。...
View Article請你告訴我你的名字——是怎麼取的?|【科科齊打交】
經過一番與「姓名」有關的風波後,泛科學這次特別想和大家聊聊「姓名」,姓名是對一個人最特殊的指稱,不同文化下的人,也會被賦予不同稱號。你的名字是如何誕生的呢?快來跟大家分享吧! 不同文化,有哪些不同的姓/名組合方式呢? 志明、春嬌、王小明、陳小美,乃至 Tom, Amy, Jack, Vivian ……我們從小就常常在課本上看到這些人名,在不同文化發展下,每個國家/地區對人的命名方式都會不盡相同。...
View Article被大量引用的少數精英——我的引用數只有六百,他起碼有一萬以上!
現代的科學研究不能自己關起門來,要把結果寫成論文發表;而公開發表的論文,可以再被引用。發表與引用,構成現代科學體系的基礎。 同樣研究科學,不同科學家被引用的數量卻明顯不同,但是具體狀況不容易釐清。一項研究指出,被引用數最多的前 1% 科學家,占總引用數的比例,高達 21%。 前 1% 科學家占總引用數的比例,逐年增加。圖/取自 [參考資料1] 論文被引用數,前 1% 精英占 21%...
View Article西班牙青銅時代,銀冠女王與她的男性戰士?
一項新發表的研究認為,西班牙在 3700 年前的青銅時代,曾經出現多位地位很高的女士,或許正是當時的統治者。[1, 2, 3] 女王。圖/IMDb 長眠罐中的青銅時代精英 19 世紀末葉,西班牙東南部的阿爾加遺址(El Argar)出土一批古物,隨後一系列風格類似的古文化被定義為阿爾加文化(Argaric culture),存在距今 3550 到 4200 年前,歸類為青銅時代早期。...
View Article你以為的「尬聊」真的是尬聊!為什麼結束一個話題這麼難?
面對「尬聊」的棘手情況,當下你是不是很想挖洞跳進去,完全不知道該如何繼續話題;但在和別人聊得特別來時,話題卻戛然而止地結束。這些都是你遇到的問題嗎? 其實你並不孤單! 「當人們希望結束話題時,話題會就此結束嗎?」(Do conversations end when people want them to?) 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吉伯特(Daniel...
View Article有耳朵卻常充耳不聞,有嘴巴卻總笨嘴拙舌。溝通程式哪裡出了錯?
文/雅文基金會聽語科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 張舒婷 打開新聞頻道就是腥羶色報導,要不是雙方一言不和吵架衝突,就是談判破裂,烙人群架鬥毆。連近年來因應市場需求而數量急速攀升的外送員,也因和取餐店家一言不合而爆發衝突,甚至鬧上法院。外送員和店家都只是想將自己的工作做好,怎麼會衍生成這種局面?...
View Article古希臘建築柱式——結構與美學的結合│環球科學札記(20)
文/張之傑 和平號離開聖托里尼,開了一夜,五月二十日清晨七時來到雅典外港比雷埃夫斯,預計將在此停靠兩天。二○一六年,希臘將該港百分之六十七的股權售予中國大陸的中遠集團,現該港由中遠接管,成為一帶一路的重要成果。...
View Article埃皮達魯斯古劇場——藝術治療一切│環球科學札記(21)
文/張之傑 五月二十一日,和平號安排的華語行程有兩個項目,內人選擇埃皮達魯斯。和平號的任何行程,上船之前就要繳費,並收到 Japan Grace 公司核發的票券,今日的行程包含午餐,共十小時,費用每人一萬五千日圓。 上午七時四十分集合,八時上車,導遊是位希臘中年女子,翻譯是位大陸籍的女留學生,宛如國畫仕女圖中的美人。和平號的華語行程,如果導遊能說英語,就由船上的 CC(Communication...
View Article求解 20 點!你也用過 Yahoo 知識+嗎?|【科科齊打交】
【科科齊打交】是我們希望可以與大家一起進行的全新對話形式。泛科學編輯部會盡力蒐集資料,提供可以協助討論的內容,非常期待能夠塑造一個開放與理性討論的空間。現在,我們想邀請你閱讀完內容後,在此文底下留言,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!這次特別想和大家聊聊「論壇」這回事,一起盤點一下從小到大,我們看過的各方論壇,還有他們曾經帶來的回憶吧! 時代的眼淚——Yahoo 奇摩知識+ 「在線等,急!求解 20...
View Article備審資料與面試——自以為能騙過教授的高中生,恐怕超級多
又到了大學多元入學的時節,備審資料與面試,是多元入學中能否錄取的關鍵,但是多數高中生不但缺乏經驗,更缺乏概念,以下分享一些相關的基本概念。 別搞錯狀況,高中生騙不到教授的 所有方式的多元入學,大學教師都是關鍵角色。有時候大學教授在社會上會成為被嘲笑的對象,例如很容易被詐騙之類的。確實,某些教授是生活白痴,離開自己專精的領域可謂一竅不通;但是...
View Article歐洲人到來之前,美洲本土的金屬工具人
美洲原創金屬工藝,鮮為後世人知 公元 1521 年,埃爾南.科爾特斯(Hernán Cortés)征服阿茲特克帝國,將殖民地命名為「新西班牙」。1537 年,接管新西班牙的安東尼奧・德門多薩(Antonio de Mendoza)寫信給伊莎貝拉女王,索求懂得開採與冶煉礦石的工具人,以便生產大炮。...
View Article你能說出名字的科學家,有幾位是女性?
本文轉載自〈你能說出名字的科學家,有幾位是女性?|親子天下〉,本文為《女力科學家系列套書:物理天后吳健雄、祕密通訊女神海蒂‧拉瑪、程式語言女王葛麗絲‧霍普》推薦文 請你舉幾位科學家的名字,應該不是太難吧?那如果限定在「女性科學家」呢?又或者,增加一下難度,不准提到瑪麗.居禮(Marie Curie)呢? 頓時覺得啞口無言?你其實不是少數。...
View Article要打破性別差異,先從消除刻板印象開始吧!|遠哲文創科學探究競賽
本文為作者受遠哲基金會之邀所撰寫之文章。 因應近年來強調的「科學探究」與「跨領域」理念,遠哲基金會在去年舉辦了第一屆的「遠哲文創科學探究競賽」,鼓勵高中生以寫作、漫畫、影片這些多元形式,記下一段屬於自己的科學探究歷程。這樣的跨域活動不僅能讓學生發揮創意,還可以邀請更多原本不一定對科學那麼有興趣,但熱愛創作的青少年參與。...
View ArticleCOVID-19 起源迷思:不一定有中間宿主,和市場無關
COVID-19(武漢肺炎、新冠肺炎)從何而來,是重要的問題。世界衛生組織 WHO 派出特遣隊前往武漢調查,並在 2021 年 3 月底交出 300 頁的報告。 在我看來,這份報告沒有提供任何新的訊息,而且方向偏差嚴重,持續劃錯重點,竟然還獲得一些科學家的稱讚,可謂科學界的恥辱。 圖/取自 經濟學人 被調查的當事人說沒事,所以報告說沒事 導致武漢肺炎的病原體,SARS 二世冠狀病毒...
View Article第二屆泛科幻獎佳作——〈最後一個威尼斯人 〉(一)
A 編按: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九點,泛科學將連載第二屆泛科幻獎的得獎作品!由於每篇得獎作品都是超過萬字以上的中篇小說,為了方便閱讀,我們把每一部作品拆成三個章節分別上傳,預計每週能看到一篇完整的得獎作品!不想錯過連載?請密切鎖定泛科幻獎!如果想看前面的章節,可以點選標籤中的篇名,或是直接進入泛科幻獎帳號搜尋。 拿出最後一顆安德魯蛋塔,放入烤箱,轉九十秒。...
View Article誰能佔領尋結果第一名?從 Page Rank 網頁排名演算法談起
在 Google 的搜尋結果裡面,你的網頁會出現在第幾頁?被大眾看到的機會有多高? 在 Google 搜尋引擎中,有多項重要演算法來協助搜尋引擎的運作,其中,名為「PageRank」的演算法可說是關鍵中的關鍵。 PageRank 演算法已問世二十餘年,至今仍是 Google 於搜尋結果頁為網站劃分排名的核心依據之一,接下來,本文將一一簡介 PageRank...
View Article術語多用不見得專業,論文卻會少被引用
隨著科學發展,愈來愈多專業術語被創造。一項研究分析發現,論文的標題和摘要,假如使用較多術語,被引用的數量也會更低。 發現罕見地球生物,而講起火星話的專家們。圖/參考資料 2 論文不想被引用太多,標題和摘要就多用術語 術語或行話,也就是英文的 terminology 或 jargon,在討論比較專業的問題時往往不可或缺;但是過多的術語也會阻礙溝通,尤其是對不同領域的人。...
View Article第二屆泛科幻獎佳作——〈最後一個威尼斯人 〉(二)
A 編按:每周一、三、五晚上九點,泛科學將連載第二屆泛科幻獎的得獎作品!由於每篇得獎作品都是超過萬字以上的中篇小說,為了方便閱讀,我們把每一部作品拆成三個章節分別上傳,預計每週能看到一篇完整的得獎作品!不想錯過連載?請密切鎖定泛科幻獎!如果想看前面的章節,可以點選標籤中的篇名,或是直接進入泛科幻獎帳號搜尋。...
View Article長期感染新冠肺炎,一個人體內的病毒演化生死鬥
COVID-19(武漢肺炎、新冠肺炎)全球廣傳一年下來,已經有很多億人得疫。多數人感染不久之後,便順利消滅入侵的 SARS二世冠狀病毒(SARS-CoV-2),少數人拖比較久,甚至持續數個月。 一位長期感染的英國病人,提供病毒演化的寶貴線索。圖/Alamy 免疫力低落,長期感染的患者...
View Article